对北大数学系计算机科学的孕育过程的回顾

追思马希文同志的业绩

  1. 顺便作一点历史回顾。
  2. 北大数学力学系五二年建系时,领导层即有共识与思想准备,在今后某时候要筹备建立用计算机械来发展数学的研究方向。 认为是推动数学学科的创造性发展要害

    五五年春,数学所关肇直同志来告知,科学院要数学所迅速建立计算数学的研究方向。要北京大学配合建立计算数学专业,以提供国家急需的计算数学人才。这实际是现代化国防建设即研制两弹工程部署的一部分。除迅速建立起计算数学专业,建立了计算机实验室(张世龙)着手研制自己的计算机之外,同时在胡世华教授的大力倡导下,北大建立了逻辑专业。表明对计算机有关的理论研究的重要性的认识。

    五八年大跃进时,加快研制计算机,与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成为全系两大主要课题。虽然指标不够科学,但确在全国促进了第一批计算机专业的的诞生,并引起数学力学全系对计算机的重视。王选,许卓群都是早期的成员。北大也非常早就开始了程序设计的研究。(杨芙清与陈堃球,还有陈沐天)。

    应该特别提到,五九年大跃进后,考虑到计算机的巨大创新意义,曾集中相当重要骨干,如吴允曾,丁石孙,肖树铁,陈永和到计算方面来。准备大力开展计算机理论多方面的研究,但由于当时的错误路线,数学系不正常的政治批判,工作遭到极大挫折。而以后多年全国与北大一直局限于传统的数值计算。六六年,董铁保教授曾建议建立现在所谓计算科学那样的专业,因文化大革命而未果。

    早期由于计算机条件差。计算方法大都只是纸上谈兵。开始用计算所的机器,63 年数学系进一台103小型机,推动校内特别是力学专业计算力学的起步。但直到七二年6912机,才能真正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又经过几年,才有条件考虑从理论上研究计算方法的必要。

    马希文同志在这时接触了计算机,很快表现出卓越的才能。

  3. 对计算理论研究的关注
  4. 段学复,程民德,胡世华,王湘浩等老一辈数学家对于那时对计算本质的理解研究差,因而作用局限于数值计算很不满意。曾鼓励周巢尘,毕源章等逻辑专业同志继续努力,推动观念创新。但这确是不容易达到的目标。

    马希文本来是学概率的,他对当时的信息论研究很有成绩,概率也很需要他。但毕竟那里人才济济。文革后期当马表现出对计算机的兴趣与见解时,老一辈与同辈都非常高兴并鼓励1979-1981他作为我国文革后首批公派访问学者,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McCarthy教授领导的人工智能室学习。很快就做出令人注目的成绩

    与郭维德合作发表文章“W-JS,有关‘知道’的模态逻辑”,其英文文章发表在1983年的国际人工智能大会上,很有影响,后被推举为1985年(1987年?)国际人工智能大会程序委员会委员。

    在文革后,我们到美国都痛感美国计算机的发展及其应用突飞猛进,表示惊讶。我们起步也不算晚,但多年限于数值计算,思路很局限。人家就思路开阔,理论很大胆,并开发多方面用途。影响到全社会。我们惊讶之后,大多跟着学,模仿。跟着都吃力。能模仿过来也好。但总觉得仅是皮毛,对其本质原因理解不深,因而仍不易创新。

    但希文同志在美不限于了解表面现象,注意观察思考计算机理论及其体系,两年后回来。积极推动对计算本质的理解与创新。胡世华与王相浩两位老前辈对马都非常器重。回国后推荐他在学会大力活动。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业委员会早期的副理事长、秘书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等。

    183年以刚成立的计算机研究所与计算机学院合作,进行国内的首次理论计算机科学暑期研究班。讲师有洪家威、李未、马希文、周巢尘、许卓群等。

    284年开办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生班,招十名学生。第一年上课,以后做论文。

    3.以后集中国内可能的所有的力量。大胆申请建立全国第一个理论计算机科学博士点

    4、在北大计算语言所内进行七八次信息科学(当时叫人工智能)跨学科讨论班。核心人物有朱德熙,赵光武,孙小礼,吴允增,王甦等。参加人不少,讨论逐步深入。

    51982年在北京计算机学院创办人工智能研究室。为了开展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应用,十分重视人工智能语言LISP的研究开发。1981年领导研制了我国第一个可移植的LISP语言系统,1983-198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ISP语言动态编译系统”。1982-1984年在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计算机学院开设LISP语言、人工智能程序设计课程。在北京大学首次开设人工智能课程。

    6、七五重点攻关项目专家论证,提议设立有机器译项目。后北大与中软公司都承担。与朱德熙教授一起组织成立了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先后在北京语言学院创办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1983年在北京大学开设我国第一个计算语言学课程。是我国计算语言学研究的最重要的奠基者。

    7.马希文一直是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1984年参与组织了中国计算机学会理论计算机科学分会及第一次理论计算机科学学术会议1984,广州),作为计算机学会负责青年工作的理事,推动举办了第一届青年计算机工作者学术会议1987年,哈尔滨)。这两个系列会议都一直延续到现在。

    第一次自美回国,到再次出国近十年光景,希文同志在国内做了大量多方面的工作。

  5. 为何要重视理论。
  6. 理论并不仅是抽象模型的研究。马说:“二十世纪初叶,也许希尔波特二十三个问题所反映的,人们对于什么是计算并不了解,导致二十年对计算模型的研究。直到图灵计算模型的诞生。冯诺依曼的计算模型是其发展。” 实质上计算理论就是对计算机的本质的理解探索,理解深入了就可能有创新。广义的计算就是信息的加工处理,国内近年对信息特别是信息的传递谈得多,对加工处理的重要意义并不理解。计算机的教育,似乎要补这个课。马因为注意这问题,想得深,加上他的知识广阔,所以有许多独到创新的想法。许多想法,至今还使人深受启发。 计算机不能做什么的提出,促使大家对计算机的结构与人脑的结构之间巨大差异的关注与了解。这里是创新思想的来源。他本人从计算模型逻辑系统又到人工神经系统到大力关注自然语言。并用这深入的理解对软件工程探试革新的思路。当然这需要基础与功力的,非常人所轻易能达到的。他写的:

    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ltd,1990

    他讲了课,听的人不多,听了也不见得都了解,但都感到很有启发。而这本书出版后寄来,他已到国外,书就留在我手上。大概看过的不多,知道的也不多。但我觉得很值得去研究一下。

    还有部分著作:

    程序设计学,科学出版社,1985

    LISP语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这都反映了他的高度理论修养与广泛领域知识的结合。

  7. 高尚的为人道德品质

反映了老一辈的期望,多年马做了大量工作,的确没辜负众望。他的活动,弥补了这方面严重的缺陷。 前后培养了十几名硕士生,博士生,都很有思想特色。当时他有非常重的家庭负担,在知识分子特别是年轻知识分子待遇很不理想的情况下,他比别人更为困难。但他任劳任怨,无怨无悔。胡世华先生还称道马高尚的品质。他对于他人的要求总是来者不拒。总觉得自己的聪明才智应该与他人分享,很少为自己考虑。这也使得他在有限时间内没有来得及作出显著的成绩。但他确在不长时期内,培养不少年轻人,撒下广泛的种子。他本人有太多的想法,以及老一辈的期望没有实现,这种遗憾只有寄希望于年轻一辈了。

我想时间会证明,他的这些高贵品质会转化成坚实的力量,在不久将来发挥更大的光芒。

希文同志,安息吧!

林建祥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