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工作空间和变量赋值

14.1 工作空间

R把在命令行定义的变量都保存到工作空间中, 在退出R时可以选择是否保存工作空间。 这也是R与其他如C、Java这样的语言的区别之一。

ls()命令可以查看工作空间中的内容。

随着多次在命令行使用R, 工作空间的变量越来越多, 使得重名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而且工作空间中变量太多也让我们不容易查看其内容。 在命令行定义的变量称为“全局变量”, 在编程实践中, 全局变量是需要慎用的。

可以用rm()函数删除工作空间中的变量,格式如

rm(d, h, name, rec, sex, x)

要避免工作空间杂乱, 最好的办法还是所有的运算都写到自定义函数中。 自定义函数中定义的变量都是临时的, 不会保存到工作空间中。 这样,仅需要时才把变量值在命令行定义, 这样的变量一般是读入的数据或自定义的函数 (自定义函数也保存在工作空间中)。

可以定义如下的sandbox()函数:

sandbox <- function(){
  cat('沙盘:接连的空行回车可以退出。\n')
  browser()
}

运行sandbox()函数,将出现如下的browser命令行:

沙盘:接连的空行回车可以退出。
Called from: sandbox()
Browse[1]> 

提示符变成了“Browser[n]”,其中n代表层次序号。 在这样的browser命令行中随意定义变量, 定义的变量不会保存到工作空间中。 用“Q”命令可以退出这个沙盘环境, 接连回车也可以退出。

14.2 非法变量名

R的变量名要求由字母、数字、下划线、小数点组成, 开头不能是数字、下划线、小数点, 中间不能使用空格、减号、井号等特殊符号, 变量名不能与ifNA等保留字相同。

有时为了与其它软件系统兼容, 需要使用不符合规则的变量名, 这只要将变量名两边用反向单撇号“`”保护, 如:

`max score` <- 100
99 + `max score`
## [1] 199

如果变量名(元素名、列名等)是以字符串形式使用, 就不需要用“`”保护。如:

x <- c("score a"=85, "score b"=66)
x
## score a score b 
##      85      66

14.3 变量赋值与绑定

本小节内容技术上比较复杂, 初学者可以略过。

在R中赋值本质上是把一个存储的对象与一个变量名“绑定”(bind)在一起, 比如:

x <- c(1,2,3)

并不是像C++、JAVA等语言那样, x代表某个存储位置, “x <- c(1,2,3)”代表将1到3这些值存储到x所指向的存储位置。 实际上,<-右边的c(1,2,3)是一个表达式, 其结果为一个R对象(object), 而x只是一个变量名, 并没有固定的类型、固定的存储位置, 赋值的结果是将x绑定到值为(1,2,3)的R对象上。 R对象有值,但不必有对应的变量名; 变量名必须经过绑定才有对应的值和存储位置。

这样,同一个R对象也可以被两个或多个变量名绑定。 对于基本的数据类型如数值型向量, 两个指向相同对象的变量当一个变量被修改时自动制作副本。 tracemem(x)可以显示变量名x绑定的地址并在其被制作副本时显示地址变化。 如:

x <- c(1,2,3)
cat(tracemem(x), "\n")
## <0000025765221598>
y <- x    # 这时y和x绑定到同一R对象
cat(tracemem(y), "\n")
## <0000025765221598>
y[3] <- 0 # 这时y制作了副本
## tracemem[0x0000025765221598 -> 0x000002576536c4c8]: eval eval eval_with_user_handlers withVisible withCallingHandlers handle timing_fn evaluate_call <Anonymous> evaluate in_dir in_input_dir eng_r block_exec call_block process_group.block process_group withCallingHandlers process_file <Anonymous> <Anonymous> do.call eval eval eval eval eval.parent local
x
## [1] 1 2 3
y
## [1] 1 2 0
untracemem(x); untracemem(y)
rm(x, y)

可见y <- x并没有制作副本, 但是修改y[3]值时就对y制作了副本。

修改某个变量名所指向的对象可能会制作副本,如:

x <- c(1,2,3)
cat(tracemem(x), "\n")
## <00000257659A3998>
x[3] <- 0
## tracemem[0x00000257659a3998 -> 0x0000025765a2d198]: eval eval eval_with_user_handlers withVisible withCallingHandlers handle timing_fn evaluate_call <Anonymous> evaluate in_dir in_input_dir eng_r block_exec call_block process_group.block process_group withCallingHandlers process_file <Anonymous> <Anonymous> do.call eval eval eval eval eval.parent local
x
## [1] 1 2 0
untracemem(x)

在调用函数时, 如果函数内部不修改自变量的元素值, 输入的自变量并不制作副本, 而是直接被函数使用实参绑定的对象。 如:

x <- c(1,2,3)
cat(tracemem(x), "\n")
## <0000025765F54FD8>
f <- function(v){ return(v) }
z <- f(x)
cat(tracemem(z), "\n")
## <0000025765F54FD8>
untracemem(x); untracemem(z)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 函数fx为实参, 但不修改x的元素, 不会生成x的副本, 返回的值是x指向的对象本身, 再次赋值给z, 也不制作副本, zx绑定到同一对象。

如果函数内部修改自变量的元素值, 则输入的自变量也会制作副本。 如:

x <- c(1,2,3)
cat(tracemem(x), "\n")
## <0000025766551E58>
f2 <- function(v){ v[1] <- -999; return(v) }
z <- f2(x)
## tracemem[0x0000025766551e58 -> 0x0000025766606dd8]: f2 eval eval eval_with_user_handlers withVisible withCallingHandlers handle timing_fn evaluate_call <Anonymous> evaluate in_dir in_input_dir eng_r block_exec call_block process_group.block process_group withCallingHandlers process_file <Anonymous> <Anonymous> do.call eval eval eval eval eval.parent local
cat(tracemem(z), "\n")
## <0000025766606DD8>
untracemem(x); untracemem(z)

从程序输出看, 函数f2()x为实参, 并修改x的内部元素, 就制作了x的副本, 返回的结果赋给变量z, 绑定的是修改后的副本。

如果在函数中对自变量重新赋值, 这实际是重新绑定, 也不会制作输入的实参的副本。

如果修改y的元素值时还修改了其存储类型, 比如整型改为浮点型, 则会先制作y的副本, 然后制作类型改变后的副本, 然后再修改其中的元素值。

在当前的R语言中, 一个对象的引用(如绑定的变量名)个数, 只区分0个、1个或多个这三种情况。 在没有引用时, R的垃圾收集器会定期自动清除这些对象。 rm(x)只是删除绑定, 并不会马上清除x绑定的对象。 如果已经有多个引用, 即使是只有2个, 减少一个引用也还是“多个”状态, 不会变成1个。

垃圾收集器是在R程序要求分配新的对象空间时自动运行的, R函数gc()可以要求马上运行垃圾收集器, 并返回当前程序用到的存储量; lobstr包的mem_used()函数则报告当前会话内存字节数。

在上面的示例中, 用了基本类型的向量讲解是否制作副本。 考虑其它类型的复制。

如果x是一个有5个元素的列表, 则y <- x使得yx指向同一个列表对象。 但是, 列表对象的每个元素实际上也相当于一个绑定, 每个元素指向一个元素值对象。 所以如果修改yy[[3]] <- 0, 这时列表y首先被制作了副本, 但是每个元素指向的元素值对象不变, 仍与x的各个元素指向的对象相同; 然后, y[[3]]指向的元素值进行了重新绑定, 不再指向x[[3]], 而是指向新的保存了值0的对象, 但y的其它元素指向的对象仍与x公用。 列表的这种复制方法称为浅拷贝, 列表对象及各个元素绑定被复制, 但各个元素指向(保存)的对象不变。 这种做法节省空间也节省运行时间。 在R的3.1.0之前则用的深拷贝方法, 即复制列表时连各个元素保存的值也制作副本。

如果x是一个数据框, 这类似于一个列表, 每个变量相当于一个列表元素, 数据框的每一列实际绑定到一个对象上。 如果y <- x, 则修改y的某一列会对y进行浅拷贝, 然后仅该列被制作了副本并被修改, 其它未修改的列仍与x共用值对象。

但是如果修改数据框y的一行, 因为这涉及到所有列, 所以整个数据框的所有列都会制作副本。

对于字符型向量, 实际上R程序的所有字符型常量都会建立一个全局字符串池, 这样有许多重复值时可以节省空间。

用lobstr包的obj_size()函数可以求变量的存储大小, 如obj_size(x), 也可以求若干个变量的总大小, 如obj_size(x,y)。 因为各种绑定到同一对象的可能性, 所以变量的存储大小可能会比想象要少, 比如, 共用若干列的两个数据框, 字符型向量, 等等。 基本R软件的object.size()则不去检查是否有共享对象, 所以对列表等变量的存储大小估计可能会偏高。

从R 3.5.0版开始,1:n这种对象仅保存其开始值和结束值。

在自定义函数时, 自变量通常是按引用使用的, 函数内部仅使用自变量的值而不对其进行修改时不会制作副本, 但是如果函数内部修改了自变量的值, 就会制作副本, 所以如果自变量的存储量很大而且被修改后返回, 调用这个函数时就会造成运行速度缓慢。 在函数内应慎重修改自变量的值。

在循环中修改数据框的列, 也会造成反复的复制。

14.4 环境

前面讲的工作空间就是一个环境, 称为“全局环境”。 环境可以认为是包含了变量绑定和函数定义的一个对象, 对环境的修改都不会制作副本。 一般我们只需要用到全局环境, 在自定义函数的运行过程中会有一个局部的运行环境, 但是在函数内定义的嵌套函数可以带有其定义处的环境, 这样可以实现有历史记忆的函数, 类似于其它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如C++等, 对象可以同时有状态(变量成员)和适用操作(方法成员)。

环境的应用将在“函数进阶”部分讲到内嵌函数、函数工厂时详细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