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丁丁:教育——我的第一张大字报

我这张大字报,其权利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汪丁丁, 2006712日上午906


愚蠢的教育管理者

汪丁丁

我们的大学的科研能力,很显然,已经被愚蠢的管理体制蹂躏殆尽了。与科研能力的衰败构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科研人员焕发出来的空前高涨的抄袭剽窃的热情和大学管理者们对金钱和量化指标的崇拜。

愚蠢的管理体制产生愚蠢的管理方针。让我举例说明。因篇幅限制,只可举一例,即重科研而轻教学的管理方针。这是最愚蠢的舍本求末的管理方针,却已在各大学流行泛滥至不可收拾的程度。

流弊,源于改革开放之初合乎情理的知识分子政策。当时国内尚有研究能力的学者已极少,其生活待遇和科研条件急需改善,若丧失了这批学者,则不仅知识传统瓦解而且高等教育也无从振兴。故而,以国家财力资助优秀学者,逐渐形成既定政策。与此相应地,形成了一套由政府机构对学术业绩考核评价的制度。

古今中外,凡资助学术者,当然需要颁布且实施一套考核评价被资助者的学术业绩的制度。试以流行于西方社会的三类资助制度为例,其一,资助者预先设定并颁布所要奖励的学术努力方向——通常被提炼为一些重大且未解决的学术问题,著名者如挪威皇家科学院颁布之有奖征文,求解的问题是:人类意志的自由,能从自我意识得到证明吗?并因此得到叔本华竞投的一篇论文论意志自由。其二,资助者预先设定并颁布申请资助者必须具备的条件——所谓申请资格,著名者如盖茨奖学金,其主旨之一是要资助在既有利益格局之内被忽视的少数族裔的优秀学生。其三,资助者预先设定并颁布一套宗旨并委托某一委员会遴选优秀学者,最著名者如接受瑞典银行委托之诺贝尔委员会

在上列三类资助制度中,第一类最易实施也最易有成就。究其理由,是因为学术努力的方向已在既有学术传统内被一批学者提炼成为关键性的问题。如海德格尔所言,问题预示着求解问题的方向并规定了可能获得的解答。第二类也较为容易,并因此而较不易有所成就。因为,若具备了申请资格的人很多,则挑选更优秀的人需要另外一套制度。后者往往与上列第三类制度相似,即委托一个委员会来挑选人才。所以,最困难也是最需要探讨的资助制度,是上列第三类。

上列第三类资助制度,其效果如何,极大程度上依赖于委员会的生成规则与决策规则,还依赖于委员们的学术判断力、知识结构、责任感、人格与社会名望等因素。

还有一项更复杂的因素,是所谓嬗变”——比较合理的制度因意义漂移和情境转换而逐渐演化为比较不合理的甚至邪恶的制度。例如,根据知情人的分析,国务院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的成员们大都具备当时最高的名望与学术判断力,但这一委员会却逐渐嬗变为今日许多大同小异的官僚机构之一。自氏族社会的形成开始,人类就熟悉了嬗变的后果,由德高望众的委员们遴选的新任委员们未必德高望众,由英雄人物挑选的继任者未必是英雄人物,由优秀企业衍生出来的企业未必是优秀企业。

仍以学术为议题,一项政策和一套制度的成熟,意味着既得利益格局的定型,从而意味着对既有格局的边缘和格局之外的一切学术努力的压抑。如果这一压抑仅仅由数量不多的金钱和权力代表,则来自其他方面的力量仍可使多数学者保持生活与心理的平衡。如果随着经济发展和政府财力的超常规增长,来自既有利益格局的金钱和权力相对于其他方面的力量而言占据了主导位置,那么,我们怎么可以仅仅指责学者丧失良知而对诱使学者良知丧失的主导力量不加指责呢?

事实上,在过去十年里,我们的大学日益维系于而不是日益独立于政府的官僚管理体制,我们的大学教授的福利日益维系于而不是日益独立于官僚们的偏好与青睐,我们所教授的学生的知识结构日益维系于而不是独立于那些导致创造力源泉枯竭的官僚化的考核指标。

作为对我们教育制度的上述的致命缺陷的一种奇妙的承认,我们的官僚管理者们正在努力地批判应试教育并提倡素质教育。这当然是一种共谋,旨在把公众注意力转移到非制度的因素上从而遮蔽了官僚们的制度性失败。

为既有体制所做的另一种辩解是这样的:如果废除现已确立的全套考核指标,我们怎样保证比较公平地配置教育资源呢?难道我们还能寄希望于那些只懂得抄袭和剽窃且有能力逃避惩罚的教授们的道德感和正义感吗?或者我们寄希望于那些无能到只求在既有制度内苟延残喘的教授们的学术创造性吗?

不错,我们的教育体制和这体制培养出来的学术群体早已积重难返,早已病入膏肓,所以我们才不得不依赖目前尚可使它免于彻底崩溃的这套考核指标。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如此延续我们对既有制度的依赖性,后果将是彻底绝望的。因为我们将继续压抑学生们的创造精神,让他们继续依赖既有制度,直到整个社会的创造源泉的枯竭和心智的老化。所以,保持沉默或在沉默中爆发,这是一个问题。

来源:经济学教学科研网
[url]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04&ID=93403[/url]
========================================
周其仁:汉芯故事还在捣糨糊

  有同学看了汉芯造假的报道,找我来讨论。经验说,这样的事情,完全搞清真相有相当难度。诚然,举报人、媒体记者和政府调查组已经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有关机构也发布了正式处理的公告。但是,要论举一反三,我觉得信息还远不足够。
  倒不是说谁在刻意隐瞒什么,而是看世界的角度很多,不向某一特定的方向看,总有一部分真相怎样也看不到。
  比方说,汉芯当事人究竟是怎样骗人的——包括公告指明的造假欺骗夸大欺骗”——大家已经知道了。但是,有关各方究竟在什么情况下被骗的,人们还所知甚少。一件骗案,仅有骗方的行为和动机,总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要亡羊补牢,搞清被骗各方究竟怎样被骗、在什么条件下被骗,可能更为重要。
  不是街市上的小骗局,随便找个理由说说就算了。据称,汉芯一号在问世3年时间内,向国家各部门成功申报项目40多次,累计骗取无偿拨款突破1亿元”(今年124日出版的《21世纪经济报道》)。这一点,今年512日上海交大发布的《公告》既没有确认,也没有否认。顺便一提,这也是我认为公告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这么一个举国关注的事件,从举报到公布处理结果,5个月的时间过去了,怎么连涉及的经费究竟多少,也明示一下?
  但是,《公告》确认了的事项,也足以说明汉芯绝不是小事一桩。第一,当事人的职务是国内名牌大学的学院院长、校办高科技公司总经理;第二,当事人不但是正教授、博士生导师,而且是教育审批的长江学者,以及政府特殊津贴的领受人;第三,当事人从事的科研项目,在国家科技立项,获得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通过了有关方面的鉴定,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第四,当事人负责的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在国家发改委立项,获相关资助经费。这里涉及的诸项,比如职务、职称津贴、以及经费数额未经确认的国家科研立项,没有一样是简单的。求之不得的人数甚众,大家争来斗去,说过五关、斩六将才能杀出重围,一点都不夸张。
  的确,竞争无处不在。大学教授包括本人在内,既超凡也不脱俗,当然也摆脱不了竞争的压力。问题是,这里所言竞争,不是习惯意义上的市场竞争,而是更为一般的、争夺一切稀缺资源的竞争。事实上,人类为了避免在竞争中灭亡,在各个时代各种情况下总要对竞争加以限制。这是五常经济学的第一课。下面的结论很重要:正是对竞争的不同限制,才区分了不同的竞争类型。比如价格机制当头的市场竞争,不过是在清楚界定的私人产权限制下才有的行为结果——你的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除非他人出价,资源绝不归他人配置。其他限制条件,则定义了形形色色的其他类型的竞争。
  汉芯过关斩将、取名获利的竞争,究竟是在什么样的限制条件下进行的?这一问,问到了故事另一面的关键。常识说,那些名头和声誉的获得,以及数额巨大款项的得手,不可能没有经过层层的申报、审查和批准。可是,骗案曝光之后,那层层叠叠的评审机构和把关人为什么如同隐身人一般,没有一个出来哪怕说一句对不起,我等中了招
  因为在制度上完全没有这样的要求!这倒不是说有关制度太过简陋。恰恰相反,近年我国教育科研机构里的程序越来越繁杂。不少教研机构甚至要雇佣专人,才能完成越来越多的填表任务。我自己亲见一份申请某教育研究项目的文件,总页码居然超过了1000页!当时我不过有点好奇,审查者怎么看得过来如此海量的信息?汉芯案提醒人们,那些耗费巨大社会资源的报批文件也许就是装样的,甚至根本就没有人认真看过。不难理解,对结果无须负责的审查,谁又会当真呢?
  是我们熟悉的体制和机制,曾经弥漫在我国资源配置的各个领域。主要特征就是行政权力主控、程序繁杂、权力与责任脱节。在这套限制条件下,资源的利用和收益的分配,既无效率,也不可能公正。改革以来,农业、工业和商业率先摒除了这一套,所以中国经济在世界上开始大有看头。但是高教、科研等领域究竟改了多少?以汉芯为例,上亿财政资金被骗而看不到有谁出来负责,难道这也可以说是市场化改革过了头
  不是说市场体制下就不会有骗案。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有。可是市场制有一招,那就是连被骗的一方也要负责任——不一定要写声泪俱下的检讨,可是受骗造成的财产损失,伤身割肉,是最严厉的教训。完全不长记性吗?也好办,财产被骗光之日,就是再不能犯错误之时。由于被骗的也要负责任,反过来就加强了对形形色色欺骗和挥霍的事先防范和事后追究。这就是说,市场制依赖其私产基础,构成对付欺骗的自发屏障。
  私产当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公用。比如政府抽税,就是把部分私产集中起来公用。但是公用财产需要比私产有更严格的规矩,因为这是他人财产,离开严格的监督不容易真的成为公用。别的不提,凡是用瞎了公家钱财的——包括大笔被骗——一定要有公开的交代,要有清楚的责任追究。做不到杀头以谢天下,削职削权总可以吧?最起码也应该公开脱帽致歉。无论如何,就是不能个个都像没事人似的,好像全是沙尘暴闹的。建立不了严格的责任体制,公产愈少愈妙。否则,挂羊头、卖狗肉,公产只能徒留恶名。
  总之,绝无理由轻视汉芯故事的另一面。事情不能以终于抓到了一个骗子而告结束。行骗得手刺激更多行骗,受骗无责则带来更多受骗。加到一起,创新战略危矣,公共财政危矣,纳税人危矣。

 

教育部,意欲何为?

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140425.shtml

/鱼子
  最近,从新闻联播得知,教育部今年将在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试点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北京作为参与试点的地区,从新学期起将在20所中小学试点开设京剧课。《智斗》、《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等经典京剧唱段将正式进入中小学课堂。有的地方甚至明文规定,小学必须配备一名会唱京剧的教师。哎呀,不得了,看来京剧要进入空前的大繁荣时期了,可以快媲美文化大革命时代了!
  看完这则新闻,我真替现在的小学生鸣不平,凭什么要把京剧加入现在课本?难道小学生容易吗?孩子们够可怜的了!牛喝水硬按头!现在的小学生,书包越来越重,眼镜度数越来越深。父母为了孩子将来有“出息”,能够出人头地,不管孩子愿不愿意,整天逼着孩子参加没完没了的辅导班,连一丝自主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很多孩子选择逃避现实,一有时间都沉缅于玩游戏,甚至由于网络的不纯洁造成少年犯罪的例子多不胜举,可恨、可悲!而我们的父母亲们也为了孩子,东奔西顾,四处找名师,八方来打听,现在又加入京剧,那些孩子不知又要加些什么京剧辅导班了,可谓辛苦,可怜、可叹!广大京剧界人士可能就要捂着嘴偷着乐了,收入就要大大增加了!可喜、可贺!这,又是什么造成的呢?是社会!是教育!是教育部!!是教育部老爷们尸位素餐,不思研究,拍拍脑袋,仓促决策造成的!!!
  教育部老爷们整天哭着喊着要替学生减负,一边却巧声息的加重负担。一边是不许学校开办特长班,一边是对社会上赚银子的各种辅导学校和人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边是要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一边却对现行教材肆意乱改;一边是开口教育公平,闭口教育平等,一边却是出现高考招生地域不平等;一边是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一边却是乱出政策,鼓励教育产业化,以至于学校不再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而是创收、贪污、腐败、拉帮结派的大染缸;一边是不少教师道貌岸然,满口收入低,一边确是四处走穴,教育工作马马虎虎、研究工作抄袭抄袭,挂名弟子出书出书,研究经费糊弄糊弄。这,这,这,教育部,究竟怎么了?!
  不可否认的是,京剧是国粹,但是在戏曲来说,并非京剧一个剧种,全国范围内比京剧大有人缘的还不少,比如豫剧、黄梅戏、晋剧、蒲剧、秦腔、川剧、吕剧、昆曲、粤剧、河北梆子等等,由于地缘性质形成的各种曲目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凭什么只把京剧一家放入教材?难道就是因为普通话是北京和东北地区为基准的原因吗?难道就是因为首都在北京吗?难道京剧能够代表别的戏种?难道京剧就能普通话推广一样消灭别的戏种成为唯一国际通用的中国戏曲了吗?而且京剧并不是正宗的普通话呀!教育部的官老爷们!你们太幼稚了!太可笑了!太能糊弄老百姓了!太能浪费纳税人的银子了!你们能不能对得起自己手中纳税人发给你的俸禄?能不能对得起自己的所肩负的提高国民素质的重任?能不能对得起传承中华美德的职责?
  扯虎皮当大旗,旗号很好,提高素质,传承国粹!对此我不敢反对,反而举双手赞成!问题是,现在学生们缺什么?国家要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民族要团结需要什么样的纽带?文化遗产需要如何传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资本的输入,文化也随之入侵,,我们的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越来越受到外国文化的挤压,这是改革带来的阵痛,逃避是逃不掉的!我们只能迎而上,吸收有利的文化营养,鄙弃堕落的文化垃圾,宣传我国五千年的文化结晶,发扬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么什么是传统美德?什么是文化结晶?什么是颠扑不破的我华人的血脉纽带?我认为,那就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礼节、礼仪、民俗、民风、人物、精神等等,而这又由独一无二的中华文字记载下来,汇成书籍、编纂成册,日积月累、推陈出新,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所以,要想提高国民素质,传承美德,壮我国威,扬我国粹,首当其冲应当加重文化教育,尤其是古典教育!君不见,国外纷纷研究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孙子等等,有些外国成功人士面对采访款款而谈,大谈特谈我国古代文献,从中得出领会而运用到实际当中,可谓“师夷而制其夷”,我们看到此事难道面无愧色?相反,回看我国内,不少人员素质低下,社会缺乏诚信:小学生为了升入重点班参加各种培训,练完了琴就画画,画完画就跳舞,跳完舞道就学电脑,一点自主时间都没有;不少青年学生整天不学专业知识,忙着考托福,学英语,考各种资格考试,都想出国,恨不得找个外国老子;不少成绩优秀者苦于环境而不得不滞留海外,拿钱混文凭者只能回归国内,四处吹嘘,中英文结合讲话,只怕别人不知其为归国人士,要能力没有一丝,要牛皮却能吹破天!教授们很少专心研究,四处抄袭混个出书,本职工作由学生代理,评职称时打的头破血流,有能耐的四处参加论坛讲座,收受出场费,不负责任的胡言乱语,多年前的成果就能吃一辈子;没能耐的只能安身立命,到校外各种培训学校走穴;社会上的偶像人物绯闻不断,道德沦丧,演员们整天走穴,一首歌一个小品就能吃十年饭;商人们更是打着企业都是创造财富为终极目标的旗号,四处钻营;官员们更是贪污腐败,出租寻租,面对国法却惘然不顾;人们都像患了浮躁病,天下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少人早把社会责任丢到一边,即便是捐助活动也看得那么血淋淋的,为了做广告,为了出名,为了更多的攫取!而不是真正为了社会,可谓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其归结到底,都是这些年我们没有重视素质教育,没有重视文化传承所造成的恶果!那么教育部就首当其冲,则旁贷。所幸是我们现在已经有不少有志之士已经清醒过来,国家也重视教育培养,强调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样重要,全国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国家在教育上的投资比重得到加强,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这些和国外比起来简直就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也许我们经济还没有发展到那种地步?也许我们还没有那么多的财力来发展教育?不是的,不是的,我所看到的是政府楼堂馆所越来越豪华,度假村一处接着一处,公费旅游、公费吃喝数以万亿计,而我们的教育却得来的是国家财力有限,靠全民去自己发展,以至于很多人上不起学,很多人不得不勤工俭学。那么,我们的教育部老爷们干嘛去了?我们能不能就现在的财力去办一些有利于人民的事情,有利于千秋万代的事情,而不是搞什么产业化!高收费化!(尤其痛恨有些败类教授叫嚷高校就是要高收费的论调)更不是为了讨好某些少数人的意志而强加于广大学子无聊的枷锁!老爷们,希望你们针对每一个和教育有关的决策都能够得到很好的讨论,仔细的论证,而不是一拍脑袋,头脑发热,乱下决策!在谈资金的情况下,确实改变当前的教育不平等、不公平,确实改变当前的应试教育,确实改变新八股!确实改变当前的研究生教育制度,不要让社会的浮躁引诱了学生,不要让社会的不公平玷污了教授的清誉!不要让学生上学只是为了拿文凭而没有一点点研究成果,不要让教授为了拿项目就四处抄袭拉帮结派!不要让院、系主任为了争权夺利而斯文扫地!不要让文化流氓混迹于里!。。。
  话又说回来,京剧该不该进入小学教材?我认为应当这样,千万不要强行推行,而是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由人们去选择,毕竟京剧只是戏曲的一种,只是人们生活当中的一个促进幸福感的调料,它不是必要条件,没有京剧,你可以照样喜欢别的剧种,你可以扭秧歌,你可以敲锣鼓,你照样可以活得很幸福,你照样还是中国人,但是,如果你不学习文化知识,学习传统古典,你就可能忘本,你就可能不知道你的祖先是谁,不知道是谁发明了火药,谁发明了造纸,你就可能生活在一个没有信仰没有历史渊源的没有自主精神的环境里,你就不可能产生奋发图强的想法,不可能产生民族自豪感,只能浑浑噩噩过日子,那和行尸走肉有什么一样呢?!
  教育部,老爷们,清醒吧!求求你们,不要在屁股决定脑袋了,不要再尸位素餐了,再这样我们会受不了的!!!

 

[原创]炮打教育部,我的最后一张大字报。

http://bbs.hdpu.edu.cn/Announce/textview.asp?BoardID=100&ID=5797731

 

今天上网,看到教育部一位发言人说“教育部回应大学生就业难:不上大学压力更大”(http://news.sina.com.cn/c/2007-04-25/123711712771s.shtml)看后,感到十分震惊,这篇文章简直和前一段时间的教育部一位发言人的话(“穷人,你没钱就不要接受高等教育,因为你消费不起。就好比逛市场买东西,如果你有钱,可以去买1万元一套的衣服;如果你没钱,就只能去小店买100元一套的衣服穿。” ——摘引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答复两会代表和媒体时的发言 )如出一辙,冷静之余,准备写一篇系统的文章,对此事加以评析。是为题记。

首先,我看看教育部的这句话,“教育部回应大学生就业难:不上大学压力更大。”这句话可以从三个层面解释,我分别给大家说明:

第一层解释:你们这些毕业生幸好上大学了,不然你们更难找到工作。

第二层解释:所以,你们应该感谢我们教育部,因为是我教育部给了你们上大学的机会。

第三层解释:现在,大学生就业难不是因为我们教育部的问题,而是其他的原因,我们教育部是你们做出很大贡献的!

下面,我想系统的回顾一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出现的历史。

毕业生就业难最早起源于1998年,当时,国家经济内需不足,时任主管教育工作的副总理李岚清,部长陈至立等人,根据当时的形势,破天荒地提出了“教育产业化”的概念,即将教育当作产业发展,当时的《半月谈》杂志将“加薪”“开征利息税”“教育产业化”当作政府扩大内需的三大宏观调控的法宝。于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加,成为高校在校生人数最多的国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需要长期投资的项目,不可能一簇而就。可是,很多人不懂教育,于是,在“教育产业化”的大旗下,中国的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然而,过快发展高等教育的弊病却并没有立刻显示出来。

直到2002年,首批扩招后的毕业生走出校园,加入就业大军,以后,毕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而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却基本不变。于是,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

对于这个问题,教育部有没有责任呢?教育部门是有责任的!而且有很大的责任!

具体如下:

首先,教育部门在1998年为了缓解国家内需不足的问题开始的教育产业化政策本身就是错误的!,教育的发展本身有其自身的规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然而,当时很多人忽视了这个规律,把教育当成一种经济产业去发展,导致大学在校人数扩大,高校基础设施增加,学费大幅增加。与之相适应的是软件没有跟上,导致大学生整体素质日益下降。(当然,软件也是不可能跟上的,毕竟,教育人才的培养不可能像建大楼一样简单,快捷。)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其次,在问题初步显现后,教育部门并没有果断采取措施,而是继续采取扩招的政策。从某种程度上讲,很多国家的教育发展都会有“市场‘化”的影子。也就是说,大学要面向市场,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如果大学不能适应经济对人才的需求,那么这些大学就应该退出来。然而,我国的做法是,在扩招的问题上,实行了“市场化”,只要分数不是很低,只要想上学,都可以来上学。可是,真的到了就业问题上,也就是说应该大学承担责任的问题上,却采取了“计划经济”的办法,开始用教育部拨款维持高校的正常运行。后来财政补足了,采取了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通过进一步的扩招来弥补高校资金的缺空,导致中国高校失衡严重。甚至出现了很多高校欠几十亿外展的局面。(吉林大学)

第三,教育部的高校扩招导致了中国职业教育的严重萎缩,导致中国人才培养机制的严重畸形。教育部为了迎合家长的心理,大幅扩大了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可是,相应的职业教育的并没有得到发展,相反,一方面因为对高等教育的占用了很多教育资源,使很多职业教育机构得不到足够的生源和拨款,难以发展。另一方面,很多职业教育机构也想从高校扩招中分得一杯羹,从而努力增加本专科专业。从而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基础技术人才匮乏。(所以,教育部所说的“不上大学就业更难”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所以,在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上,教育部难辞其咎。然而,这个问题已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违背了教育的发展规律,自然会受到规律的处罚。